西南师范大学刘又辛教授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规划项目,其最终成果是《汉字发展史纲要》。该成果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见解。
在汉字发展史中,有不同的发展阶段。传统的分期是以汉字字体变化为标准,即以大篆、小篆、隶书、楷书为标准划分为四个阶段。这项成果提出,字体变化不是汉字发展中的本质变化,不能说明汉字的历史发展规律,而应从汉字构造方法的变化来说明汉字的本质变化。这项成果在这一认识基础上,进一步提出汉字发展的三阶段理论,即: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,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阶段。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、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,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。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,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,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。
现在世界上比较通行的文字有两种:一是用几十个字母记录词语语音的表音文字;二是兼表音和表形的汉字。这两类文字体系,都各有优点和缺点,不能说哪种文字绝对好,哪种文字绝对不好。欧洲的一些学者认为,表音字是最进步的文字,汉字则是一种落后文字。这种偏见被国内的一些学者所接受,他们在书刊上谈到汉字时,很少说到汉字的优点,这是片面的。
1、汉字的优点。汉字的最大优点,是它的超方言性。中国是地域广阔、方言复杂的国家。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,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,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。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。语言不同,以笔代口写出字来,却完全一样。如果是文字拼音化,就会出现广东文、闽南文、上海文、北京文等,妨碍人们思想交流。汉字的另一优点,是它的有理性。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系,它可分为有理性文字和无理性文字两大类。所谓无理性,是指纯表音文字,如假借字、音节文字、字母文字等,这种文字纯系一种符号,与要表达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。所谓有理性文字如汉字,它除了表示词的读音,还代表事物形类的标志。如“水”字,是从象形文字水的形状演变而来的。它有表形和表音两个作用。
2、汉字在表音方面的缺点。汉字表形字中,有一小部分长期当作假借字使用,这是汉字中的表音字。由于它的数目不大,多为常用字,可以不谈。在这里,只讲形声字的表音功能。形声字的声符大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表形字,用以当作表音的声符,不如字母表音准确。汉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点,而主要是以下三点:(1)形声字的声符不能区分声调的差异,同一个声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调类。如“胡”字是阳平字,但“糊涂”的“糊”读阳平,“糊弄”的“糊”读去声。(2)形声字的声符,往往因语音的变易而丧失或减弱了表音功能。如“尚”读shàng,但以“尚”为声符的“倘”、“躺”读tǎng,“党”读dǎng,“徜”、“常”读cháng,“敞”读chǎng。(3)汉字的一字多读的重音现象。如“参”字,“参加”、“参观”等词中读cān,“人参”中读shēn,“参差不齐”中读cēn,共有三个重音。
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,1964年又扩大了简化字的范围和字数,这是两千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汉字改革。经过四十几年的实践证明,在普及教育和书写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。从另一方面看,简化字也并非全无可议之处。如邓、欢、难、树、戏、对等字,其部件“又”代替了“登”等声韵不同的声符,有些草书楷化的写法同楷书的结构不合,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处。二是要改革,按照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,使之成为更好的交际工具。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,经济的发展,使得学习汉语汉字的人越来越多。
曾有人认为,人类语言的书面符号都应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,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文字一概视为落后文字。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偏见。汉字是中华民族创造的优秀文化之一,它不但是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载体,而且在现在,仍然是全国人民以及国外炎黄子孙的共同交际工具。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外有识之士都认识到汉字的优越性,这个文字体系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重新走拼音文字的道路。
按照汉字的造字方法教学汉字,这个原则是对的。但是陈腐的“六书”说(六种造字方法)必须改革。这项成果根据比较文字学的研究,并在唐兰先生“三书”论的基础上,提出了表形、借音、形声这个“新三书”说。它包括了六书中的合理部分,淘汰了“转注”。表形字包括六书中的象形、指事、会意这三书;借音字就是假借。改称借音字或表音字,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假借中还有一种借形字,无中生有,徒乱人意。在唐兰先生的三书中,把假借字排除在外,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强分为象形和象意两类,都不妥当。新三书中,既吸取了前辈的研究成果,也纠正了前辈的不足之处。掌握新三书的划分标准,对于汉字教学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。